overreactedby Dan Abramov

技术演讲准备指南(三):内容

July 10, 2019

我做过几场 技术 演讲,自认为效果还不错。

有时候有人会问我,如何为一场演讲做准备。其实每个演讲者的答案都很个人化,我只是分享对我有效的方法。

这是一个系列文章的第三篇,我会介绍我准备技术演讲的全过程——从构思到正式演讲当天:


本篇我将重点介绍如何制作幻灯片和演讲内容的过程。


构建一件事物有两种方式。

你可以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,从一个粗略的整体大纲开始,然后逐步细化每个部分。或者你可以自底向上,从一个小而精致的片段入手,再逐步扩展到其他部分。这有点像某些图片格式总是从上到下加载,而有些则是先模糊后逐渐清晰。

我在准备演讲时,通常会结合这两种方式


自顶向下:大纲

在我明确演讲主题后,我会写一个粗略的大纲,也就是把我想讲的每个想法都列成要点。这个大纲不需要精致,也不需要别人能看懂,只要我自己明白就行。我只是把各种想法先“扔到墙上”,看看哪些能留下。

大纲一开始通常会有很多空白和未知:

- intro
  - hi, I'm Dan
  - I work on React
- problems
  - wrapper hell
  - ???
- demo
  - ??? how to avoid people getting stressed thinking it's a breaking change
  - state
  - effects
    - ??? which example to pick
    - maybe explain dependencies
  - custom Hooks <----- "aha" moment
- links
  - stress there's no breaking changes
- ???
  - something philosophical and reassuring

许多最初写下的想法可能最终不会出现在演讲中。实际上,写大纲是个很好的方式,可以区分哪些内容真正有助于演讲的“内容”和”原因”,哪些只是“填充物”需要删掉。

大纲是一个动态草稿,最初可以很模糊。我会在准备过程中不断调整它。最终,大纲可能会变成这样:

- intro
  - hi, I'm Dan
  - I work on React
- problems
  - wrapper hell
  - long components
  - fixing one makes the other worse
  - should we give up
    - lol mixins?
- crossroads
  - maybe we can't fix this
  - but what if we can?
  - we have a proposal
    - no breaking changes
- demo
  - state Hook
  - more than one state Hook
    - mention rules
  - effect Hook
  - effect cleanup
  - custom Hooks <----- "aha" moment
- recap
  - no breaking changes
  - you can try now
  - link to the rfc
- outro
  - make it personal
  - hook : component :: electron : atom
  - logo + "hooks have been here all along"

但有时候,直到所有幻灯片都做完了,有些内容才会最终成型。

大纲能帮助我让结构更易于理解。 我的演讲结构通常会借鉴“英雄之旅”的模式,这在流行文化中很常见,比如哈利波特系列。你会先有一个冲突(“小天狼星要来找你”、“食死徒搅局魁地奇世界杯”、“斯内普发下可疑誓言”等),然后是铺垫(买书、学魔法),接着高潮打败反派,最后邓布利多说点高深莫测的话,大家回家。

我脑海中的演讲模板大致如下:

  1. 设定一个冲突或问题,吸引观众兴趣。
  2. 带领大家经历主要的“顿悟”时刻(即演讲的“内容”)。
  3. 总结我们如何用所讲内容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问题。
  4. 最后用一些能打动人心的内容收尾(即演讲的“原因”)。
    • 如果结尾能揭示某种意外的层次或对称性,效果会特别好。如果我自己都起鸡皮疙瘩,那就成功了。

当然,这种结构只是一个框架——而且用得很滥。关键还是要用有趣的内容填充,并加入自己的风格。如果演讲内容本身不吸引人,再好的结构也救不了它。

大纲还能帮我发现不连贯的地方。 比如,中间某个想法需要用到后面才介绍的概念,那我就得调整顺序。大纲能让我从全局把控所有想讲的内容,确保它们之间的衔接紧密且合理。

自底向上:高能片段

写大纲是自顶向下的过程,但我也会同步自底向上地做一些具体的事情,比如做幻灯片或准备演示。

尤其是,我会尽早搭建出演讲中“高能”部分的原型。 比如,某个关键想法的讲解或演示时刻。我会思考该怎么解释它?具体要说什么、做什么,是否足够清楚?需要幻灯片吗?需要演示吗?还是两者都要?要不要用图片、动画?每一步的顺序是什么?如果只看这一段,我自己会不会觉得值?

这部分对我来说最难,因为我经常会做出很多版本,最后都删掉。需要一种专注的状态,允许自己尝试各种“傻”想法,然后再毫不犹豫地推倒重来。

我会花很多时间挑选标题、安排现场演示的顺序、调整动画效果、搜集表情包。大部分工作最后都被我删掉了(比如表情包基本都没留下),但这个阶段对我来说很关键。我的目标是找到从“不懂”到“懂”这个想法的最短路径——这样我才能把这段旅程分享给观众。

当我对演讲的高能部分满意后,会回头检查之前写的大纲是否还合理。通常这时我会发现,之前的大纲有60%都可以删掉,应该聚焦在更小的主题上。

多做彩排

我会持续进行自顶向下(完善大纲)和自底向上(完善具体内容)的工作,直到所有空白都被填满。当我有了第一版完整的演讲后,我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假装正式演讲一遍。过程很混乱,经常卡壳、半句停下换种说法,但我会尽量讲完整场。

这样我能判断哪些内容需要删减。第一次彩排通常会超时,而且也会发现有些部分其实很分散注意力,于是我会删掉它们,调整幻灯片,让内容更贴合我要表达的意思,然后再彩排一遍。

我会连续几天反复这样打磨幻灯片和演讲流程。这时候可以开始找别人练习了。我一般先找一个朋友,然后再对一小群人(最多15人)做几次彩排。这样能获得早期反馈,更重要的是让我自己熟悉内容,逐渐适应这场演讲。

我不喜欢写完整的演讲稿或讲稿笔记。那样会让我有压力,担心自己必须完全照着念,一旦漏了就会慌。相反,我更喜欢多练几遍(3到20次),让每一页幻灯片要说的话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。就像讲一个你已经讲过很多次的故事一样,更加顺畅。


本篇介绍了我如何准备演讲内容。下一篇我会分享演讲当天的一些小技巧。

本系列上一篇:技术演讲准备指南(二):内容、原因与方法

Pay what you like

Edit on GitHub